1.
最近几年,朋友圈里和各类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文章题目:比你出身好,还比你聪明努力;比你背景优越,还比你努力向上……
这类文章内容说的大抵就是那些比你出身好得多的人同时也比你更积极努力。潜台词是人家后来的成功理所当然,而你没成功也是理所当
然:你不仅出身不好,还没有努力向上,活该没成功。
这样的比较和推理,表面上看是那么得无懈可击,令人无言以对,也说服着一个又一个浏览过的人。
事实真的如此吗?
2.
我曾经在豆瓣上关注过一个人,因为看到对方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他大学毕业时同时被保研、考上国家公务员、被国企招入。这三条路,
平常人得到一条就笑不拢嘴了,他竟然同时做到!关注半年后,我慢慢发现一些东西:他是北京人,他和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的作者)是好朋友(在微博上看到两人的互动),他会跳街舞,他竟然还上过电影频道……我突然想起最开始看到他那篇文章里写过:他
考上国家公务员后他爹奖励了三万块钱……我和他之间的巨大差距,深层次里的东西也就慢慢浮现出来了。我们之间相差的,除了他比我
出身好还比我聪明努力,还有别的东西。
有次坐火车,和邻座聊天,是个看上去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男孩子。聊天后发现,对方仅仅是大一学生,我们相差了五岁以上。挺大的年
龄差,为什么他看上去反而和自己一样成熟呢?除了出身和努力之外(他父母都是市里面的公务员),也有别的东西。
最近几年,我总是觉得自己“晚熟”,比如别人18岁就经历过、懂得的事情,我可能得20岁、21岁……甚至更大的年龄里才会经历才会懂
。以一件事为例,刚上大学那会,我爹给我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我很自豪很高兴。到学校后发现,自己的手机简直拿不出手,也第一次
知道手机需要内存卡才能有内存……
说这么多,我想说的是“比你出身好,还比你聪明努力”这句话里面的逻辑并不是第一眼看上去得那么靠谱合理,从“出身好”到“聪明
努力”之间还有别的东西:和出身好的人相比,出身不好的人如果要付出同等的聪明努力,还必须去克服别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没
资本、见识少、经历少、心理上的不健康、思维上的瞻前怕后、自卑、输不起心态等等,而这些东西差不多是因为“出身不好”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和容易成功的人相比,那些看似不成功的人在付出同等的聪明努力时,还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克服因为“出身不好”而形
成的其他很多东西,而很多人都失败在这条路上了,那些心理障碍真的挺难克服的。
想要成功,个体的资质和努力固然很重要。然而还有很多人在散发自身的资质和努力前,还需要克服其他很多很多障碍。现实里却是很少
有人去关注后者,也没人教导该怎样面对。
3.
我们县里面曾出过一个省文科状元,轰动一时,基本上全县人民都知道这个孩子的名字。然而两年后,坊间又传言该孩子被北大劝退了,
因为适应不了大学生活、学习不好、心态不好、不努力……总之流传着各种劝退版本,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真实是怎么回事。
联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段新闻:北大清华为了面对农村学生比例连年减少的现状,准备对农村学生施行优惠政策。
农村学生上名校的概率越来越小的背后,是教育资源越来越流向经济优势地区和经济优势人口。
我现在想,如果那个孩子真的是因为适应不了大学生活而被劝退,也许和出身不好有很大关联呢?因为出身不好,平时生活、和同学交往
、眼见耳听的都和自己所知道所理解的有差距,这种心理上的冲击(或者是打击),他没有忍受住也很有可能吧。
和我的经历一样,很多农村孩子进城上大学后多少都会面对这种境况。而随着现在阶级固化和利益固化的大趋势,这种局面恐怕也会越来
越严重。
对于经济富裕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说,大学生活不过是往常生活的延续,生活方式没什么变化,只是挪了个地。但是对于弱势家庭孩子
来说,大学生活可能就是一场真真实实的文化冲击和心理冲击。这种冲击性多大,因人而异,有人走不出来,心理就更加畸形了。
4.
写这些有什么用?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和富裕家孩子相比,穷人家孩子不仅仅是出身不好,差距是全方位的。富人家孩子很可能更有礼貌、更有
修养、更多才多艺、智力开发得更好、心理也更健康、做事更加成熟,而穷人家孩子很可能心理不健康(阴沉、猜忌、多疑、自私);没
有学习之外的才华;因为经历少、不懂世事而可能显得没礼貌没修养;做起事来也显得不成熟、瞻前怕后、顾虑很多。
这篇文贴出去之后,有个读者的评价让我很尴尬,虽然只有一句:能不能不要整天抓着出身不好说事,好好努力就不行吗?
这类话题确实很敏感,会刺痛到很多人。但是很多事不是提起来让人感觉不爽就应该少提,它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如果去关注“比你出身
好,还比你聪明努力”,不如多多去关注那些不成功的人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从“出身不好”到“聪明努力”之间还夹杂着别的东西,
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