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大公司的黑话到八股文

2021-04-06 4,542 1

请听题:这篇文章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顶层架构如何思考的?

一. 信息偏差和失真

前几天,在朋友圈流传这样一段信息。据说是张一鸣在字节跳动 9 周年年会上直接念了一段他从公司一些人的文档里摘抄的报告来讽刺,报告内容:

底层逻辑是打通信息屏障,创建行业新生态顶层设计是聚焦用户感知赛道,通过差异化颗粒度达到引爆点。交付价值是在垂直领域采用复用打法达成持久收益抽离透传归因分析作为抓手为产品赋能体验度量作为闭环的评判标准。亮点是载体,优势是链路。思考整个生命周期,完善逻辑考虑资源倾斜。方法论是组合拳达到平台化标准

在公众号「晚点」的报道文章中说这是「张一鸣在现场读的一段字节双月会的记录」:

过去我们主要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头抖西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的价值,延长服务链路。

而在字节跳动官方号「字节范儿」披露的演讲全文里,「给大家念一段我用咱们双月会材料里摘出来的词,拼凑出来的一段话」,内容是这样的: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同时纵深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在小中青多个年龄用户深度渗透。另外通过加强基建投入,多种阵地相关产品完善经营价值链路,建立对外用户持久影响力。

虽然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大公司里「不说人话」这个颇具嘲讽意义的现象,讨论得挺热闹。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件事情在的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是怎样形成偏差并且逐步失真的。

比如,这段话并不是从别人的报告中「摘抄」的,也不是「会议记录」,而是「双月会材料里摘出来的词,拼凑出来的一段话」。

当然,没有张一鸣内部演讲的视频或是录音,我们也不要确定官方公众号的披露就一定是原话。

进而推之,网络上针对某些事件的信息传播,会一步一步偏差到什么离谱的地步。

信息同步的成本,可能很高,还未必能做到很好的同步。

二. 黑话

职场人聚集的社交媒体上,嘲讽大厂的互联网「黑话」已不是一天两天,演绎出了各种段子。有人还总结了那些常用词。

四字词汇:

生命周期,核心价值,价值转化,强化认知,认知迭代,资源倾斜,完善逻辑,抽离透传,复用打法,商业模式,快速响应,定性定量,关键路径,去中心化,顶层设计,结果导向,垂直领域,归因分析,体验度量,信息屏障,资源整合

三字词汇:

感知度,方法论,组合拳,引爆点,点线面,精细化,差异化,平台化,结构化,影响力,耦合性,便捷性,一致性,端到端,短平快,护城河,体验感,颗粒度

二字动词:

复盘,赋能,加持,沉淀,倒逼,落地,串联,协同,反哺,兼容,包装,重组,履约,响应,量化,布局,联动,细分,梳理,输出,加速,共建,支撑,融合,聚合,集成,对标,聚焦,抓手,拆解,抽象,摸索,提炼,打通,打透,吃透,迁移,分发,分装,辐射,围绕,复用,渗透,扩展,开拓,皮实,共创,共建,解耦,集成,对齐,拉齐,对焦,给到,拿到,死磕

二字名词:

漏斗,中台,闭环,打法,纽带,矩阵,刺激,规模,场景,维度,格局,形态,生态,体系,认知,玩法,体感,感知,调性,心智,战役,合力,赛道,基因,模型,载体,横向,通道,补位,试点,布局,联动,价值,细分,梳理,提炼,支撑,解法,脑暴,分层,心力

要我看,大公司里流行的黑话 (Jargon,或行话) 肯定不止这些。比如,四字词汇里就没看到「态势感知」「借假修真」,三字词汇里少了「三板斧」。前面提到的「大厂」也是一句黑话。你看,我居然也用到了黑话。

特定的群体几乎都会衍生出一些黑话,但黑话的滥用无疑会造成信息沟通的巨大障碍,增加了沟通成本。虽然有的时候这种障碍是故意的。

过去有没有人对这个很不顺眼呢?确实有。比如,马斯克曾经发出过一封标题为 Acronyms Seriously Suck (首字母缩写词很是恶心) 的邮件,反对缩写词滥用的现象。当然,马斯克不是反对所有首字母缩写词,已经在行业里形成惯例的,比如 GUI,他认为可以用。但一些莫名其妙的缩写词在内部频繁使用,他是不允许的。可以想见的是,有些员工对此并不高兴。

但有些时候,黑话也可能是管理者引入的。比如,我以前在大公司的时候就频繁听到「产业终局」这样的大词,出来个主管都能给人讲几句终局。还有段时间,总听到「要性」这个说法。你不明白啥意思不要紧,我也只是举例而已,另外,我到现在其实也没搞明白为什么不说是「进取心」呢?所以,我早就从大公司里滚蛋了。

大公司有公开的黑话,和私下里流行的黑话。公开的黑话,是管理者常说的,或者说给管理层,他们能明白的。也是讲幻灯片的时候说的。私下里的黑话,多半是为了挤兑公司或是揶揄某个管理者,比如把自己供职的公司叫「猴厂」。

硬生生造出来这么多行业黑话,并且在一个群体里流行起来。或许,这些黑话和奥威尔小说中的「新话」并无本质的区别,黑话词汇的流行人的思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污染。用惯了之后当然会影响到文字,最终就会写成八股文一样的文章。比如本文开头的三段话,说是互联网时代的八股文也不过分。每个字儿都认识,但就是不能准确说出来是什么意思。

八股文的危害,伟大领袖在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已经批评过,而且给开出了药方。现在看,对网络八股文来说,也照样适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

三. 黑话从何而来

黑话像病毒一样侵蚀人的思维,当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具体的来源。

前面提到了特定的群体会产生这类黑话。比如饭圈群体里用的很多词,一般人第一次看根本不懂。当然,「饭圈」这个词也算黑话。

其中一个来源是舶来词,外企用的最多,主要是英语词汇或是缩写,早已经流行了起来。比如,没人说集体度假,都说 Outing;没人说「录用通知」,都叫「Offer」;没人说销售线索,都叫 Leads。

另一个来源是咨询机构。面对甲方,如果说一些普通的词汇,不够高级,震不住人。所以,张口就是几个大词,让对方不明所以,不好意思插嘴。这就好比过去文艺评论家喜欢各种特定词汇,什么「后现代」「失语」「解构」「抽离」啦。如果在上世纪 80 年代,打开一本文艺评论,基本都是这样的调调。

据我观察,营销活动和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也是新词的一大来源,比如一度流行过的「生态化反」,还有很多信息媒母 (Meme) 也算。

实在不行,还可以造词,比如「O2O」「IP」……看似是舶来词,但外国人其实并不懂。

还有一个来源是公司内部闲人太多,尤其是那些研究战略的团队,不弄出几个新词不消停,还会在公司反复的讲。这类人多了,公司内部流行的莫名其妙的词儿也会多。

本篇并不是要写论文,所以,讨论黑话来源肯定还不够全面,留作其他人研究。

四. 黑话现象折射的现状

这种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现象,也是有一定的内在原因。企业变大,人就多;人一多,会议多;会议多,噪音多;噪音多,内耗多;内耗多,招人多;人越多,布朗运动就多;布朗运动多,增速放缓;增速放缓,管理层睡不着觉。

上面这个「布朗运动」是我的一个比喻,过去我形容大公司里的有些员工,看着很辛苦,其实日常工作不过是类似在一列高速列车的车厢里做着布朗运动。只要公司的业务引擎在高速前进,他们就会以为是自己的布朗运动推动了引擎一样。

管理层一焦虑,就开始折腾,外部顾问什么的都进来了,黑话自然还要更多。

有解决办法么?似乎没有。

我的一点建议是,工作和生活里的交流尽量少说这类黑话,「你的思想会变成你的语言」。

最后,即使有意识的想不用这类词,也并不现实,因为词汇的边界总是越来越模糊。比如,张一鸣说的「双月会」其实也是一个黑话词汇。

来源公众号:小道消息 原创 Fenng

相关文章

谷歌公布 2023 年最受欢迎 Chrome 扩展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
红警源代码居然开源了….
2023中国(太原)人工智能大会10月14日启幕
PHP:市场份额超7成、CMS 中的王者
领英职场宣布:正式关停!删除所有个人账号数据,裁员716人

评论(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