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家躺平的啃老族消耗不了父母多少钱,真正啃老的反而是很上进掏空父母一生积蓄买房创业的人

2025-09-04 9 0

真正的“啃老”,从来不是那种一天花你几十块钱的“零售型啃老”,而是那种打着“上进”旗号,一次性掏空你半辈子的“批发型啃老”。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孩子在家打游戏,父母愁眉苦脸,但还能过日子;另一个孩子要在大城市买房创业,父母却要搭上全部身家,甚至背上债?

这背后其实有个很扎心的心理学现象,叫“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简单说,就是人在面对“收益”时倾向于规避风险,但在面对“损失”时,却又变得极度偏好风险。

你把孩子的“未来”看成一笔投资。那个在家躺平的孩子,未来收益模糊,父母觉得“没啥盼头”,所以不愿多投一分钱,每一笔开销都算得清清楚楚。

但那个要买房创业的孩子,他给你画了一个“未来会升值”、“公司会上市”的大饼。父母害怕“错过”这个让家族翻身的机会,也就是害怕“损失”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了避免这个“想象中的损失”,他们宁愿赌上自己实实在在的养老钱。

说白了,父母不是在为孩子的梦想买单,而是在为自己的“恐慌”和“不甘心”买单。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庭了,把孩子分成两种,一种是“显性啃老”,一种是“隐性啃老”。

显性啃老,就是那个在家打游戏的儿子。

他吃你的,住你的,每个月再要点零花钱。这事儿摆在明面上,邻居看得到,亲戚会议论,让你没面子。但成本是可控的,就像水龙头没拧紧,滴滴答答,烦人,但不至于淹了房子。

隐性啃老,才是真正的大头,就是那个“有出息”的孩子。

我有个远房亲戚,女儿名校毕业,非要在上海开一家花店,说这是她的梦想。老两口一听,梦想啊,那得支持!把老家的房子抵押了,凑了八十万给她。

结果呢?疫情一来,花店不到一年就倒闭了。女儿拍拍屁股回了老家,说“吸取了教训”,但那八十万和搭进去的利息,是老两口后半辈子都还不完的债。

你发现没有?显性啃老消耗的是父母的“情绪价值”和“零花钱”,而隐性啃老,消耗的是父母的“生存根本”和“养老钱”。

前者让你脸上无光,后者让你晚景凄凉。

“爸妈,这房子是投资,以后会升值的!”

“爸妈,我这个项目是投资,成功了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听起来特别美好,对吧?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陷阱。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Sunk Cost)。意思是,你已经投进去的钱,就像沉入大海的石头,是收不回来的。理智的人应该忽略它,只看未来的可能性。

但多数人做不到。

我认识一个大哥,给儿子投了五十万开公司。第一年亏了。按理说该及时止损了。但大哥想的是:“五十万都投了,现在放弃不就全打水漂了?” 于是又追加了三十万。

你看,他后续的决定,不是基于公司还能不能赚钱,而是为了“不让之前那五十万白花”。

这就是人性。

当父母把养老钱变成孩子房子的首付、公司的启动金时,这笔钱就成了他们的“沉没成本”。为了让这个成本“显得值得”,他们会不断说服自己、甚至继续投入,直到被彻底套牢。

他们不是在投资孩子的未来,只是在不断安慰那个当初做了错误决定的自己。


说到底,我们这代人,或者说我们的父母,总有个误区,觉得爱就是“倾其所有”。

但健康的家庭关系,边界感很重要,特别是财务边界。

我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时,也跟我提过创业的想法。

我跟他聊了很久,最后告诉他:“我支持你的想法,但钱上我只能帮你很小一部分,算是我给你的礼物,不用还。剩下的,你要么自己去打工攒,要么去说服真正的投资人。因为我首先要对我自己的晚年负责,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为了不给你未来增加负担。”

听起来有点“冷酷”,对吧?

但你想想,一个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应该是靠自己的能力和信用去撬动社会资源,而不是只盯着父母那点养老钱。

父母守好自己的养老钱,不是自私,反而是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课: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也是给孩子最大的爱:一份不用为你的晚景而负罪的自由。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我们真正要对抗的,不是那个“没出息”的孩子,而是我们自己内心那个“不甘平凡”的虚荣心,和那个“为孩子牺牲一切才叫伟大”的陈旧观念。

守住自己的底线,让孩子自己去飞,飞得高我们鼓掌,飞不高,家里永远有碗热饭。

这就够了。

相关文章

年轻人的创业,为什么失败的概率会比其他人群高?
国企上班有多让人绝望?
练小练:年轻人不要轻易离职
木头闹钟操作方法
山西和陕西的英文名是一样的吗?
你是怎样毁掉自己一生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