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爸妈的手机里,藏着另一个宇宙”
凌晨1点,67岁的王阿姨仍在直播间蹲守“最后一单”。主播声嘶力竭:“这款磁疗鞋,航天同款,错过今晚,再等一年!”
类似的剧本,正在全国3.8亿银发人群的手机里循环上演。
二、一条黑色SOP,如何精准围猎老年人?
我们把近期曝光的骗局拆解为三张流程图,发现其手法已高度标准化——
- 引流:短视频投流“0元领鸡蛋”,或线下门店扫码送鸡蛋,3天拉满500人微信群。
- 养熟:群内“营养师”每天发早安鸡汤,直播前2小时预告“国家补贴秒杀”,用“限时”“内部”等关键词反复催眠。
- 收割:直播间关闭回放、禁止分享,主播伪装成“某医院退休主任”,把成本30元的蛋白粉卖到698元,单月GMV可达千万。
一位离职运营透露:“公司把55岁以上用户打上‘S级’标签,转化率比年轻人高3倍,退货率不到1%。”
三、银发私域,为什么成了“法外之地”?
- 技术漏洞:微信、小程序直播无公开入口,录屏会被踢出群,导致“取证=失联”。
- 监管盲区:平台审核只查有没有黄赌毒,至于“磁疗鞋能不能治糖尿病”,没人管。
- 情感绑架:主播一口一个“爸妈”,比亲闺女还亲,不少老人明知被骗,仍心甘情愿“支持孩子事业”。
四、当“银发经济”变成“银发惊魂”
央视报道的吉林李阿姨,1个月买了30瓶“航天保健品”,堆满半间屋;
广州许先生的母亲,为“古钱币变现”砸进3.5万,换来一堆义乌小商品;
更荒诞的是,有老人为抢“故宫限量玉玺”,把拆迁款全砸进去,子女报警后,平台一句“私下交易,与我无关”就甩锅。
五、如何给爸妈的手机装上“防骗锁”?
我们整理了3份自救指南,可直接转给爸妈——
① 直播购物“三不原则”:不点陌生链接、不私聊转账、不冲动消费。
② 证据链教程:直播时录屏(可用另一台手机拍摄),保存商品链接、付款截图、快递单号,一旦发现异常,48小时内拨打12315。
③ 家庭防火墙:给爸妈手机设置“青少年模式”(反向操作),关闭小程序直播浮窗,把家庭群置顶,让爸妈看到“官方通知”先发到群里求证。
六、平台、商家、子女,谁来背锅?
- 平台:别拿“私域”当挡箭牌,建议微信开放“银发模式”——55岁以上用户进入直播间,强制弹窗“消费冷静期”30秒,并自动保存直播回放7天。
- 商家:参考浙江试点,私域直播需备案“老年产品白名单”,虚假宣传一次即全网封禁。
- 子女:别把爸妈推给主播,每周陪爸妈下一次“官方商城”的订单,用魔法打败魔法。
七、写在最后
银发私域不是原罪,罪的是把“爸妈们”当成待割的韭菜。
当技术开始精准围猎老年人,我们需要的不是更锋利的镰刀,而是一把真正“适老化”的伞。
